杨府山高复 | 杨府山文化补习学校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教育资讯

对“普职分流”争议的几点回应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的影响,我国普通高中和中职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普职分流”政策,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已从教育领域出圈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普职分流”关系到“中职存废”,而“中职存废”不仅关乎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也关乎我国教育结构的调整。事关重大,必须审慎决策。笔者想就“普职分流”“中职存废”的有关质疑提出几点回应,并谈谈个人浅见。

中职被质疑“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真的是因为“时代发展,经济转型”吗?

为了弄清楚“普职分流”遭受质疑的根源所在,笔者对有关“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文件进行了梳理,基本上弄清了“普职比”的“前世今生”。

从1983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提出的“力争到1990年,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大体相当”,到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的“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近40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的重要文件中,提到“普职比”“普职分流”的有十多个,都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在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在2000年以前,大家对“普职比大体相当”都没有异议。当时,高等教育还处在“精英教育”阶段,因此,学生初中毕业后自然分流,成绩较好的学生多数选择读高中、考大学,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愿选择职业学校。2000年以后,这种相对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扩招,导致中职学校的吸引力迅速下降。

当下有一种说法颇为流行:随着“时代发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用人单位对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言外之意即,中职毕业生的受教育年限已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伴随这种声音的是用人单位发出的“技工荒”的呼唤。几乎所有带“工字号”的岗位都出现了招不到“工”的困境,如木工、钢筋工、维修工、电焊工、油漆工等,更遑论流水线工人以及普通打工的岗位了。许多企业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工人难找”的慨叹。

由此可见,不是因为“时代发展,经济转型”不需要中职了,而是由于升学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导向,中职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能为企业输送技术工人了。

用综合高中取代中职,能否一“综”了之?

在对“普职分流”的质疑中,有一种声音较为强烈:“普职分流”是引发家长教育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取消中职,举办综合高中。同时建议,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综合高中都应该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使普通高中与高职教育相对接,引导一部分学生报考高职院校及职业本科。还有人建议,将“普职比大体相当”改为综合高中开设普通学术性课程与技能课程的比例大体相当等。

这些设想和建议“看上去很美”,但在落地实施时,要么完全走样变味,要么困难重重,难以推动。笔者要质疑的是:社会各界对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学校功能、内涵特色乃至管理与发展有清醒、统一的认识吗?如果没有形成共识,那么,不难想象,在各方积极性、兴奋点的共同作用下,综合高中无疑会办成“另一种可以考大学的高中”。这显然是与政府设计的“普职融通”“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加强职业陶冶”“为不同的人才提供多种成长通道”等是大相径庭的。因此,笔者质疑,用综合高中取代中职,就能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了吗?普通高中与综合高中、综合高中内部的类型分班不也是一种分流吗?那么会不会出现“普综分流”的教育焦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此折腾一番意义何在?

笔者的担心并非多余。理由是:第一,20世纪我国曾在中等教育阶段实施过两次综合中学的设置,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取得成功。第二,回到常识看问题,哪一所普通高中愿意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第三,由中职学校转型而来的综合高中,其兴奋点还在于“考大学”而非职业教育。正如有学者撰文所指出的那样:“在理念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职业教育无法被客观看待的情况下,即使一些地方进行了推动普职融通的多种尝试和探索,结果仍是普通教育更受欢迎。普职融通存在职业高中向普通高中的单向倾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涵乃至课程体系方面都没有区别,结果出现‘中职普高化’现象,即中职教育向普通高中教育靠拢。”

结论:用综合高中取代中职,绝不会一“综”了之。职业教育的质量上不去,类型教育特色不凸显,服务就业促进发展的能力不提升,即使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高中后分流,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焦虑。

建设技能型社会与技术技能人才学历高低究竟是何种关系?

今年两会有代表提出:“社会需要的技术蓝领已不再是只有中职学历的技术工人,基本都要具有高职及以上学历者。”对此,笔者的质疑是,建设技能型社会与技术技能人才学历高低究竟是何种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是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还是需要高学历层次的职业教育?高学历一定是高技能人才的标配吗?

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率将达48%,技术蓝领缺口更是高达3000万人。人社部数据显示,在2021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有58个是“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面对此种情况,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人们的共识。分歧在于,建设技能型社会,弥补技术工人缺口,必须是高学历的职校毕业生吗?“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也必须是高学历吗?换言之,中职就没有“可为”之处了吗?

笔者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呼唤的是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不能把“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简单地转换为“高学历的职业教育”。行业企业既需要技术精英高端人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也需要技术蓝领(技术工人)。与此相对应,高质量职业教育应该既包括职业本科、高职院校,也包括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职。这本是无须证明的人才结构常识,现在已然成了社会焦点问题。有人提出取消中职以满足家长“孩子都能接受高中教育”的“美好愿望”。这本是应该予以纠偏的传统观念问题,有关人士却弃常识于不顾。笔者认为,社会各行各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人力,而人的天赋爱好特长等存在天然差异,这是客观事实。两相匹配,才能成全人的和谐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让一个学术型的人才从事操作技能性的工作与让一个擅长钻研技术的能工巧匠去研究学术问题一样,都是不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

综上,笔者认为,“普职分流”不是家长教育焦虑的根本原因。中职教育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能否升学有路径、就业受欢迎,能否真正建立起“国家资历框架”,切实畅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发展及求学渠道,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同时“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对“普职分流”“中职存废”等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才能给中职的基础地位正名。

(作者:刘景忠  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副校长)


上一篇: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

下一篇:科学高效备考、调整身心状态,2022高考加油!